未来五年我国乙烯产能将快速增长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产品中心 > 烷基硅烷

未来五年我国乙烯产能将快速增长

2023-09-10 21:06:57 烷基硅烷
产品详情:

  摘要:我国乙烯行业参与主体增多,低成本与高端进口产品对市场的冲击仍在持续,同时环保政策密集落地,监管更加严苛,市场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

  2018年随着乙烯新增产能投产、原油价格上行及下游需求疲软,全球乙烯行业利润受到一定挤压,但仍处于较好水平。2019年尽管中低位油价继续为乙烯行业发展带来成本优势,但从全球角度来看,供应层面,北美和中国新建产能大量释放;需求层面,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地理政治学等因素影响,经济稳步的增长放缓,对下游需求支撑减弱,供需两个层面均使乙烯利润继续下滑。国内方面,行业参与主体增多,低成本与高品质进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仍在持续,同时环保政策密集落地,监管更加严苛,市场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受供需格局影响,预计2020年全球乙烯行业利润将继续下探,行业盈利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乙烯工业本世纪以来发展非常迅速。乙烯产能从2000年的442.2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2865万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乙烯生产国,占全球乙烯产能的15%。预计到“十四五”末,乙烯产能将超过5000万吨,产能增幅和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74.5%和9.7%。

  从生产路线年国内首套进口乙烷/丙烷裂解装置(新浦化学公司)在江苏泰州投产,2020年烟台万华进口LPG裂解装置投产,2023年埃克森美孚惠州原油直接制裂解制乙烯项目投产,到2025年我国乙烯来源将更加多元化。

  2019年,我国乙烯产量约2300万吨,当量消费量约4700万吨,仍需进口大量的聚乙烯下游衍生物。其中 1~10月进口聚乙烯1398万吨,与2018年全年聚乙烯进口量(1403万吨)相当;2~10月进口乙二醇722万吨,进口苯乙烯220万吨。未来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乙烯下游再生料替代、材料间替代、库存和贸易因素推动作用的减弱,预计2019~2025年当量增速将下滑至约5.6%,2025年消费量将在6500万吨左右,仍需进口2000万吨左右的乙烯下游衍生物。

  未来,随着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等非公有制企业,万华化学等地方企业,以及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外商独资乙烯项目的投产,如表1所列,国内乙烯下游商品市场将逐步形成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化集团等国有大型央企、煤化工企业、民营石化企业、国有地方石化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进口产品多主体互动的供应格局,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我国新建大型乙烯装置的投产以及对原有装置的改扩建,蒸汽裂解乙烯装置的平均规模逐步的提升,2019年达到了70.4万吨/年(不含停车未启装置),与2008年相比,提高了52.4%,且高于世界平均规模(64.5万吨/年)。其中单套规模达到80万吨/年以上的装置有14套,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10套,如表2所列。2015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从国家层面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石化产业布局进行了总体部署,要求新建乙烯项目布局在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七大石化产业基地,按照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的要求建设,乙烯装置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年以上。

  随着我国新增乙烯产能的投产,产品同质化现象将加剧,竞争也更激烈。国内乙烯生产企业在生产的基本工艺、下游产品方案、市场和服务等方面都大同小异,中国化工市场将成为同质化产品的红海。与此同时,由于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聚乙烯领域自主技术依然匮乏,且技术拥有者又不对外转让,因此,下游高端聚乙烯产品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自给率不足40%。己烯共聚聚乙烯、辛烯共聚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茂金属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端聚乙烯进口量近600万吨,占聚乙烯总进口量的42.8%。

  尽管近年来中东建设成本提高、乙烷资源短缺、原料价格持续上涨、政治局势动荡等因素造成乙烯及下业发展步伐放缓,但中东的资源禀赋使其从始至终保持全球乙烯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最低地区的地位。中国每年都从中东进口大量的乙烯下游衍生物,2018年聚乙烯进口量740.4万吨,占我国聚乙烯总进口量的53.7%;进口乙二醇572.4万吨,占我国乙二醇总进口量的58.4%,未来中东对我国聚乙烯市场的冲击仍将继续。

  页岩气革命助力美国化工业复苏崛起,成为全世界低成本化工产品生产基地,极大的提升了美国乙烯下游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预计到2023年美国将新增聚乙烯产能近650万吨,约占全球新增产能的三分之一。而美国的聚乙烯市场已饱和,生产商必须出口解决本土供应过剩的局面,而中国就是其最大的出口目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