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力量
随着国家对蚕桑产业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蚕桑产业,将蚕桑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确保贫困群众真正有产业、有收入、能致富,为了解子长蚕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状况,子长调查队深入子长市蚕桑开发有限公司展开座谈、并赴子长市南家峁村实地查看蚕桑基地、蚕桑养殖户,了解子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发展面临的瓶颈等。
随着“一带一路”“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蚕桑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蚕桑产业确定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商务部明白准确地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国建立30万亩规模化集约化优质蚕茧基地。2018年以来,国内外茧丝绸市场开始回升,蚕茧价格持续上涨,预测茧丝绸价格将在较长时间高位运行,能够激发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目前,整个丝绸市场由出口转内销,国内外消费占比由原来的2:8转变为现在的6:4,据统计国内丝绸原料(蚕茧)达到67万吨才能达到供需平衡,而目前国内产茧产量只有45万吨左右,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蚕茧需求量有所减少,但长久来看,国内市场蚕茧需求慢慢的变大,丝绸原料缺口仍然较大,尤其是高质量的商品市场紧俏,发展空间大。近年来,子长市委、市政府把蚕桑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将“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和“子长市蚕桑开发有限公司”设置为两个独立的单位,蚕桑开发中心主要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全程栽桑养蚕技术指导;蚕桑开发有限公司主要进行系列新产品的深加工、营销及蚕桑文化开发等。
(1)蚕饲养情况。2021年子长市共养蚕4000张,小蚕共育4000张,并延长到3龄,缩短蚕农养蚕时间,全年养蚕3个批次,张产达45公斤,产鲜茧180吨,引进彩色蚕品种300张,蚕茧产值1080万元,全年加工蚕丝被3000块,桑枝食用菌10万棒,蚕沙保健枕2000个,生态桑叶茶2吨,推广方格簇2万片,新建小蚕共育室8座,养蚕大棚52座,改造养蚕大棚33座,实现蚕桑深加工产值2300万元。
(2)桑园管理情况。目前,全市有桑园面积6.7万亩,投产养蚕桑园面积8000亩。为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蚕桑产业,一是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了桑园管理,积极推广新技术,带动了周边农户桑园管理上的水准的进一步提升。二是对桑园做全面综合管理,保护性管理老桑园3000亩,保护性嫁接子长甜桑30亩。三是完成嫁接改良和补植管理工作各2000亩;新栽川地良桑2000亩,果桑500亩,新建果桑采摘园500亩。四是中心从3月初开始组织所有技术人员逐村逐块进行了指导修剪,指导蚕农除草、灌溉、春伐,桑园的产叶量有较大提高。
子长市是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路,栽桑养蚕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渊源,在子长涧峪岔镇和南沟岔镇一直有黄帝妻子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来狄避难的公子重耳也曾在涧峪岔一带大力兴桑养蚕。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告别饥饿》书稿上详细地记载了重耳川老百姓通过栽桑养蚕脱贫致富的历程。建国后,子长蚕桑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比较鼎盛的时期,蚕茧品质一度达到了出口茧的标准。子长也成为国家“东桑西移”和陕西省第一批蚕桑示范基地县和全国生态桑体系建设先进县,厚重的文化孕育着历史悠远长久的蚕桑产业。
子长市地处陕西省黄土高原腹地,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930-1562米。地形峁梁起伏,沟壑纵横,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降水量514.7毫米,无霜期175天,是中国北方栽桑养蚕的适宜区域,昼夜温差较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天气特征情况,适宜桑树生长和蚕儿生长发育,桑树的生长期长,桑叶的蛋白质含量高,生产的蚕茧茧形大、茧层厚、出丝率高、品质优,是生产高品质生丝的原料,是优质茧生产基地。经中国农业农村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子长桑叶茶富有丰富的抗糖成分,子长桑蚕茧技术指标达6A级,适合剿制高品位生丝的需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子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子长蚕桑中心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对桑蚕、桑枝、桑叶、桑果产品等做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包含桑叶养羊、桑园套种、桑叶茶加工等在内的蚕桑循环产业发展链,对蚕和桑树经过多次研发、试养、试种,最终决定种植子长甜桑和川地密植桑、养殖青松皓月,并引进了全自动养蚕设备和天然彩色茧新品种,把子长市蚕桑生产效率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提到最高。并设立了子长市蚕桑专家工作站,聘请省内知名蚕桑专家教授为岗位专家,把全省的技术权威和精英集中在子长,成为蚕桑产业技术的支柱力量,推动新产品研发。
蚕桑产业是一项典型的“短、平、快”的扶贫产业,更是一项可长期发展的百姓致富产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风险小、技术难度小,可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见效等特点,是子长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产业。根据养殖经验推算,1亩桑园一年产的桑叶至少可以养蚕3张,贫困户1人1亩桑,3张蚕就能轻松实现脱贫(养1张蚕产值2500元)。目前子长已全面实现小蚕共育技术(由蚕桑中心免费统一共育),不仅解决小蚕难饲养的技术瓶颈问题,而且把养殖户养蚕时间缩短到20天,很适合缺乏养蚕技术的农村留守妇女、中老年人居家养殖,子长已培育蚕桑专业示范强村7个,带动了487户脱贫户发展蚕桑产业,292户贫困户通过栽桑养蚕已脱贫致富。子长市委、市政府计划在2023年建成“重耳川万亩蚕桑产业带”,带动周边居民就业致富。
目前全市不少桑园仍为实生桑、地埂桑,其桑叶质地较差,利用率比较低;且蚕农自建蚕棚及配套设施不完善,蚕茧产量低。各村未聘用专业的管理、技术人才,而且蚕农大多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的能力弱,致使养蚕过程中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不能得到一定效果解决。不仅影响蚕茧产量,蚕茧质量也“参差不齐”,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快速地发展。还有不少蚕农重蚕轻桑、重栽轻管的粗放式、掠夺式经营,造成桑园管理差、标准化养蚕技术得不到落实、先进簇具运用不广泛,从而饲养量增加缓慢,产量低,效益不明显。
近年来,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外流,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壮年转移到其它产业或外出打工,留在农村从事蚕桑产业的农民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劳动力严重匮乏,加之,蚕桑中心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的平均岁数45岁以上,结构呈老龄化趋势,年轻有文化的技术人员极度匮乏,自2000年以来中心只引进了两名科学技术人才,创新内动力不足,这两方面直接影响蚕桑产业创新发展。
子长市蚕桑开发有限公司虽为全市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却也存在争取项目资金难、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问题,不能建立现代化的蚕桑第二产业,致使生产、收购、加工仍然脱节,失去相互促进作用,在指导生产、投入基地、推动发展上力不从心。加之目前我市蚕茧产量严重不足,而且临散蚕农生产经营自主,都以出售蚕茧初级产品为主,工业副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因此整个产业不能够达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未能形成有效的蚕桑产业链条。
我国目前仍然是茧丝绸生产国和出口国,蚕茧、生丝产量约占世界的82%,其中40%的以各种茧丝绸商品形式出口,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仍就没有产品的定价权,容易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且新冠疫情影响,全世界蚕茧需求量急剧减少,导致茧、丝价格波动频繁,还有蚕桑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益相比来说较低,不如劳务输出收益直接客观,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
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全力支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利用现有的蚕桑科技资源,依托子长蚕桑专家工作站,积极引进蚕桑专业人才,围绕子长当地气候实际研发新品种、开展新技术示范推广,做大做强产学研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建立完善子长蚕桑产业科技推广体系。同时,结合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出台扶持政策,为农户及合作社无偿提供小蚕共育政策,无偿为蚕农提供桑苗、养蚕工具等,降低蚕农养蚕成本,激发蚕农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子长蚕桑专家工作站、省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试验示范作用,引进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蚕桑科技项目,推广全龄饲料养蚕模式,逐步的提升子长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快速推进蚕桑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桑饲料、桑饮品、桑食品、桑保健品、蚕沙叶绿素、蚕蛹油脂、蚕蛹抗菌肽、丝素丝胶等产品,延长产品产业链、提升品牌价值链,形成具有子长品牌特征的蚕桑产品和产品多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高效化的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政府部门要把年轻乡土人才“留出来”鼓励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政策,组织年轻人才外出脱产学习专业蚕桑产业知识,组织蚕桑产业定点培训和专业辅导,为乡村振兴培养和储备年轻新型科学技术人才。同时,要为蚕桑产业培养电商人才,积极搭建销售平台,着力培育网上蚕桑销售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针对国内外疫情反复发生的特性,各级政府应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的原则,深入挖掘利用子长蚕桑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动传统蚕桑民间习俗的恢复与重建,利用重耳养生谷等特色景点,加快产业特色小镇、蚕桑观光采摘园建设,开发桑蚕美食、主题民宿等本土乡村文化旅游新消费业态,引导低端旅游项目向高层次发展,延伸产业链,吸引周边群众来子长旅游。把蚕桑园区建设成为观光景区,着眼将潜在的旅游资源引导和转化为经济优势,并逐步的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乡村旅游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业社会效益,持续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助力乡村经济全面振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