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力量
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立,主要是做OLED有机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基本的产品包括OLED终端材料和OLED中间体。公司OLED终端材料涵盖了红绿蓝三色发光层材料、空穴传输层材料、空穴阻挡层材料和电子传输层材料等核心功能层材料,具体产品有RedPrime材料、RedHost材料、GreenHost材料、GreenPrime材料、BluePrime材料等;公司OLED中间体包括氘代类以及非氘代类产品,其结构以咔唑、三嗪等类型产品为主。
公司OLED终端材料直接用于OLED面板的生产,OLED中间体是生产OLED终端材料的前端原材料,产品的终端市场应用领域为OLED显示设备,包括手机、电视、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车载显示等。公司致力于为全球知名OLED面板生产企业提供高品质专利产品及技术支持,客户覆盖范围广,包括京东方、天马、和辉、华星光电、信利等。其中京东方作为OLED小尺寸显示面板领域全球第二、全国第一的面板厂商,为公司第一大客户。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拥有数百项OLED终端材料专利,自主研发生产的RedPrime材料获得国家工信部认定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GreenHost材料率先在客户端实现混合型材料的国产替代,公司将不断加强自身技术和产品的积累,持续为OLED面板厂商提供行业内更为先进的高品质专利产品和技术支持。
莱特光电成立于2010年,成立初期,主营业务集中在专用化学品和电子化学品的贸易;2013年,莱特光电正式进入显示材料领域,开始研发、生产并销售OLED中间体及液晶材料;2014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正式更变为股份公司;2015年12月,公司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2016年,公司与韩国公司MS成立莱特迈思,开始从事OLED终端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工作,莱特迈思产线年完成建设并经过京东方审厂稽核;2018年开始公司向京东方供应自产OLED终端材料;2020年,公司正式收购莱特迈思剩余股权,莱特迈思正式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2022年3月18日,公司于科创板IPO首发上市,完成了由新三板向科创板的进军。
莱特光电的主要产品涵盖OLED终端材料和OLED中间体——在OLED终端材料方面,公司具备发光层材料、空穴传输层材料、空穴阻挡层材料和电子传输层材料的研发生产能力,核心产品主要集中在发光层材料,整体板块收入于2023年上半年已达到占比80.18%,为收入来源的中坚力量。其中,RedPrime、GreenHost材料已实现稳定量产供应,并不断进行升级迭代;新产品RedHost材料、GreenPrime材料及BlueHost材料已在客户端完成验证测试,逐步形成多样化及系列化的产品格局。与国外厂商相比,公司产品的关键技术指标能够达到或超过国际材料厂商的产品性能,逐步实现国产化进口替代。在OLED中间体方面,公司产品有氘代类产品以及非氘代类产品两大类别,主要销售给海外日韩厂商,板块收入于2023年H1占比超过10%。
莱特光电作为国内OLED终端材料龙头,截至2023年1月,下游独家供应京东方红光Prime材料,2018年以来收入和利润随着OLED行业的发展快速增长,收入水平由2018年1.12亿增长至2022年2.80亿元,年化复合增速超过25%,归母净利润由2018年的亏损,增长至2022年的1.05亿元,转正后的三年年化复合增速达到17%;公司盈利能力自2019年以来保持较高水平,毛利率维持在60%左右,2021年毛利率水平达到64.62%,净利率方面除2020年小幅下降以外,在2018-2022年其他年份持续上行,2022年公司整体净利率水平达到37.63%。
莱特光电主要收入来源于OLED终端材料,2022年收入占比为76.7%,2023年上半年占总收入比重则超过80%;中间体业务保持稳定,2022年收入占比9.3%,2023年上半年则达到12%;而主要贡献利润的板块则为OLED终端材料,毛利贡献率2022年达到93.6%,中间体业务仅占3.7%。
OLED显示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核心材料的深入研发紧密相连,而公司所主营的OLED终端材料和OLED中间体材料,作为行业上游的关键环节,对中下游的面板制造与组装,乃至手机、电脑、电视等终端产品领域的发展,均起到了相互拉动的作用。莱特光电依托其研发团队的持续投入,在OLED材料国产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公司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官网资料显示,公司拥有领先的生产工艺及OLED器件制备技术研究平台,研发团队实力雄厚,首席科学家为科学技术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人才,核心技术团队以博士领衔,硕士为主,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研发项目,拥有丰富的研发及产业化经验。公司凭借自身的研发优势,与客户进行项目合作开发,为客户提供器件评测技术支持,共同推进产品升级迭代及新产品拓展。另外,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协同培养育人基地,持续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
公司专注于OLED有机材料领域,坚持“前瞻、在研、应用”三代产品同步推进的研发路线,围绕“高效率、低电压、长寿命”等核心设计指标开展研发及测试工作。另一方面,公司积极推进与客户的项目合作开发、与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开发效率、增强公司研发实力。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截至2024年2月,在莱特核心技术团队的协同努力下,公司已成功申请并拥有了265项专利,其中重点推进了红、绿、蓝三色主体材料和发光功能材料的开发,高度符合公司所述研发路径。
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是近年来正在崛起的新兴显示技术,当下正受到全球显示产业的普遍关注。OLED显示器用ITO透明电极和金属电极分别作为器件的阳极和阴极,在一定电压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有机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产生激子辐射发光。相比于以往的显示技术,OLED具有全固态、主动发光、高对比度、响应速度快、视角宽、色彩逼真、清晰度高、超薄、易于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更加适应新时代对显示屏幕的需求,未来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移动设备中目前采用最广泛的人机交互方式是触摸。为了适应触摸式人机交互,屏幕也在不断迭代发展,除了触控元件外,屏幕材质对触控反馈有较大影响,对比几代显示技术,PDP因尺寸限制无法小型化而无法满足移动设备要求,LCD因其响应速度较慢而可能产生延迟无法满足快速响应的需求正在小尺寸领域被逐步取代,正在快速发展应用的MiniLED当下正在大尺寸电视领域高速发展,而中小尺寸领域由于成本短板尚未得到快速应用。相比之下,OLED凭借其高响应速度、轻薄、柔性化等特点,成为触控式人机交互中目前相对最优的解决方案。
OLED用于人机交互的另一显著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互动方面的更多可能性。首先,OLED已经实现了曲面和可折叠屏,在华为早先推出的手机PocketS和MateXs2中都利用了OLED的柔韧性将可折叠屏幕的设计落实,LG也推出可卷曲电视,或将进一步提升人机交互的沉浸感和体验感。其次,OLED的自发光特性使其拥有做透明屏幕的先天优势,小米已经推出一款55英寸的透明OLED屏幕电视,未来透明OLED屏还可能用于手机、平板、眼镜等更多场景,而这是LCD无法做到的。最后,OLED的高清晰度、高响应速度、低温特性、视野宽、色域广等特性,可以被充分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比如AR/VR眼镜、各种观测仪等,终端场景较为广阔。尽管OLED材质在显示技术领域具备众多显著优势,并被视为当前人机交互设备的相对最优选择,然而其尚未彻底克服的短板问题却为这一创新显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市场渗透带来阻力,这些短板共同制约着OLED材质在更广泛领域内的应用与推广:
OLED显示器的寿命通常由某一特定显示亮度降至初始值的50%所需要的时间衡定,而OLED自主发光特性决定了各像素间的寿命差异,而由于发光材料寿命限制等因素的影响,OLED显示器件的电学性能会随着发光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劣化,而像素间的退化差异会导致OLED显示在图像切换时,上一幅画面的亮度信息会保留在新的画面上,这种图像粘连现象被称之为残影现象,或通俗而言称为“烧屏”,一般这种现象很容易被人眼捕捉。残影现象一旦发生,很难或需要很长时间恢复,甚至会损坏OLED显示器件,因此OLED残影现象是影响OLED寿命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实现OLED发光需要三种基本颜色的发光材料,即红、绿、蓝。与绿光和红光材料相比,蓝光材料(特别是深蓝光材料)通常表现出较差的电致发光性能,且存在器件效率低、器件寿命短和色纯度差等问题。高效稳定的蓝色发光材料(尤其是深蓝色发光材料)的制备对OLED技术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由于蓝光材料禁带宽度大,易引起激发能量过高,在激子-激子相互作用或者是激子-极化子相互作用下很容易破坏分子的化学结构,从而严重影响蓝光器件的效率与寿命。
在OLED制备和研发过程中,分析器件内部激子相关的演化过程及它们对器件稳定性、效率和寿命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室温或低温环境,但在实际工作和生产当中,高温环境对器件的影响又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工作状态下,环境温度可能会引起器件有机薄膜材料局部温度升高,诱使膜层产生结构陷阱或者结晶,改变极化子对之间或激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不仅会加速设备的老化,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器件灾难性故障。
对比LCD和MiniLED,可以发现OLED在中小尺寸面板中性价比突出,具体而言,在12.9英寸屏幕方面,MiniLED的制造成本大约是LCD的三倍,OLED的两倍,在16.2英寸屏幕方面,MiniLED的制造成本约为LCD的三倍,OLED的1.2倍,比平板电脑显示面板的差距小得多。从诸如亮度、能耗、对比度等性能来看,OLED和MiniLED旗鼓相当,LCD远不如前两者。综合来看,OLED在中小尺寸面板的应用中的性价比优于LCD和MiniLED。
然而,相较于中小尺寸面板的性价比优势,大尺寸OLED面板成本依旧高昂,主要归因于国内厂商OLED高世代线的产线缺失,为OLED在大尺寸领域的应用下沉造成成本压力。根据Omdia统计的2023年65英寸电视面板成本数据比较,LCD面板成本低至152美金,Mini-LED起步价则降低至441美金,而LG的WOLED解决方案成本则高达680美金,几乎是同尺寸下LCD和Mini-LED的4.5倍和1.5倍。根据中关村在线的数据进行统计,国内上市的主流OLED电视大都聚焦于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而OLED向中端市场的渗透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较大。
OLED因其出色的发光效率、轻薄的设计和高响应速度等出色特性,已成为小尺寸设备显示方案的新宠。从最初的研究开发到现在的大规模应用,OLED技术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自2008年诺基亚的N85首次使用OLED屏幕开始,到2017年苹果公司推出划时代产品iPhoneX,再至后来三星推出发挥OLED柔性特质的折叠屏手机,OLED显示逐渐在手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当苹果和三星等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AMOLED屏幕手机后,OLED的普及率得到迅速上升。截至2023年,OLED屏幕几乎已全面占领高端手机市场,并在中低端市场中展现出逐步下沉态势。
在大尺寸产品中,OLED电视是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从索尼于2007年创新性地推出首款OLED电视开始,OLED电视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国内外LG和创维等领先厂商的支持下,OLED电视阵营不断壮大。同时,中国企业正努力打破外资在大尺寸OLED面板市场的垄断地位,有望为OLED在大尺寸产品中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而相较于小尺寸和大尺寸设备,OLED在中尺寸产品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诸如三星和华为等电子设备厂商已经开始尝试在其高端平板电脑产品中使用OLED技术,以及国内外各车企在其车载显示领域进行OLED布局,但整体来看此显示技术在中尺寸产品的应用率目前依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不过,随着OLED面板良品率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各领域龙头企业的下游牵动,未来OLED在中尺寸产品的应用有望实现进一步突破。此外,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上下游产业的日趋成熟,以及OLED在诸如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车窗等领域的研究布局不断深入,OLED材料有望在未来多个领域中发挥其独特优势,实现多维应用。
2.1.4.下游终端厂商逐渐布局OLED,2023年总体渗透率预计已达7.22%
在小尺寸领域,自苹果iPhoneX推出开始,OLED在手机端的渗透率便处于逐步提升态势。据TrendForce统计,2015年手机端OLED渗透率仅为15%,然而自2017年苹果推出搭载OLED屏幕的iPhoneX产品后,渗透率持续攀升,至2018年已增长至29.2%;而根据CounterpointResearch数据,截至2023年Q1,OLED屏幕渗透率已达到49%,几乎与LCD平分天下。此外,据GlobalMarketInsights数据,OLED在小尺寸领域另一代表产品——智能手表中的渗透率于2022已超过91%,我们预测至2023年OLED在此领域或已实现了接近100%的渗透率。另一方面,中型尺寸消费电子产品是介于手机、电视机之间,主要产品系列包括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桌面显示器等。此前中型尺寸面板多数以LCD为主,OLED在此领域渗透率较低,而过高的面板成本、尚未解决的OLED显示短板或将成为中型尺寸推广的主要障碍。根据IDC数据,OLED在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平板电脑中截至2023年前十个月,渗透率分别为1.7%/0.5%/1.64%,渗透率较低。同时,国内外如奔驰和蔚来等知名车企逐步对OLED车载显示进行布局,据韩国显示产业协会(KDIA)显示其渗透率也于2023年达到了2.8%。
此外,OLED在大尺寸电视机方面的渗透于近年迎来了快速增长期,根据TrendForce和WitsView提供的数据,全球电视出货量从2016年的2.19亿台下降到2022年的2.02亿台,而OLED电视出货量实现逆势增长,从2016年的83万台增长到2022年的667万台。尽管整体电视市场的出货仍呈现下降趋势,但OLED电视出货量的增长依然可谓显著,其在大尺寸领域的出货渗透率由2016年的0.38%在六年间发展至2022年的3.3%。据TrendForce预测,由于全球电视市场不济,OLED电视在2023年的出货量将仅为544万台,同比下降18.4%,经测算其渗透率也降至2.76%。基于Omdia提供的各类型面板出货面积占比数据及上述OLED渗透率进行测算,截至2023年,OLED在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中的整体占比约为7.22%。
2.2.2.下游厂商布局中型尺寸OLED产品,平板电脑、笔记本、车载显示均显露渗透迹象
截至2023年,得益于上游材料厂商在技术研发和体系迭代方面的持续投入,以及对诸多如叠层OLED和ViP等新技术的深入布局,OLED材料的短板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因此,OLED的应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小尺寸设备领域,中型尺寸设备——如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屏等领域也开始显现出OLED渗透的迹象,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三星方面,其平板电脑产品在近3年时间完成了由LCD至OLED的快速迭代,2020年三星仅在其高端旗舰产品TabS7+中使用了AMOLED,而TabS7则仍然采用LCD作为屏幕显示方案;2023年三星在其TabS9/S9+/S9Ultra三款平板电脑中均采用了其二代的SuperOLED解决方案,可见三星于2023年发布的旗舰平板电脑全面转向OLED。
华为作为平板电脑的后来居上者,市占率水平经历了起伏,但自2016年起其出货量便一直稳定在全球前五水平。华为的旗舰平板电脑产品MatePadPro在近两年也完成了屏幕素质的技术迭代:2020年华为全系列MatePad产品均采用LCD作为主要屏幕显示技术,2021年华为在其12.6英寸的MatePadPro产品中率先使用了OLED作为主要显示技术,至2023年,华为发布的13.2英寸和11英寸的两款MatePadPro产品均采用了OLED技术,其平板电脑产品也或将由LCD转向OLED。
苹果作为平板电脑市场中的龙头企业,自2019年以来其市占率持续稳定在全球30%以上份额,在近年推出的中型尺寸设备中尚未采纳OLED技术,其12.9英寸的旗舰产品iPadPro依然坚守Mini-LED屏幕。然而,三星和LGD已经为苹果的产品计划各自布局了G8.XIT专用的OLED产线,这一策略性投资预示着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OLED在苹果产品线中的进一步应用,或许将为OLED在中型尺寸领域的广泛渗透带来新的契机。
近年来,OLED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中的渗透也在逐步启动。我们根据中关村在线的数据,按照热门和好评度排序,筛选出截至2023年12月推出的前15款热门笔记本电脑产品中,ThinkPadX1Carbon2023款、华硕灵耀13、华硕灵耀14、LGgramStyle14四款笔记本均搭载或可选配OLED作为屏幕材质。相对而言,商务笔记本电脑作为追求轻薄、可触控,且针对价格不敏感客户的产品,被各厂商选择搭载OLED屏幕,而对于更加重视性能的游戏笔记本而言,OLED渗透则尚未开始。
汽车领域中控屏的技术发展方向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开始向更加智能、互动性更强、更加注重娱乐性的方向发展,且中控屏的尺寸也随之增大。2022-2023年,汽车中控屏也开始逐步使用OLED,其中新势力车型、高端品牌的高端车型中则率先完成了更换。蔚来于2023年推出的新款ET7\ES6\ES8均采用了OLED屏幕材质;而理想2023年8月推出的新款理想L9则选用了15.7英寸的两块OLED屏幕作为中控屏和副驾驶娱乐屏;比亚迪高端旗舰系列仰望U8则选用了12.8寸OLED中控屏和一块23.6寸OLED副驾驶娱乐屏。
OLED在中型尺寸显示设备领域已然正逐步迈向主流地位,然而其应用仍相对集中在高端市场,相对LCD而言过高的成本或成为OLED向中低端市场渗透的主要障碍。不过,随着苹果未来在其推出的iPad产品中采用OLED技术,以及国内外各大车企和笔记本厂商对OLED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结合OLED在小尺寸领域的渗透历程,我们有望看到行业领军企业的积极行动将产生牵引效应,为OLED在中型尺寸设备中的普及和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推动。
2.2.3.小尺寸OLED依然存在发展空间,新兴消费电子场景对其持续渗透起到提振作用
OLED手机端的渗透是自上而下、由高端向低端渗透的过程。我们根据中关村在线月统计的每年新机的发布情况,总结出手机端如下的发展趋势:
1.OLED技术在手机端的普及率逐步攀升:综合来看,从2021年到2023年,OLED技术在手机市场的平均渗透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增幅超过8%,这种增长速度表明OLED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手机制造商应用和更多消费者所接受。
2.OLED技术在中高端手机市场的绝对统治力:在历年发布的OLED手机中,价格带在2000-4599的OLED手机数量占据主导地位,在2021和2022年于国内上市的所有手机中占有量接近三分之一,其次是价格在4600-7599元的中高端机型。尽管2023年这一比例略有下降,但这可能也反映出手机厂商们正日益关注低端市场,并致力于将OLED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产品线中。而在相对高端市场方面,自2021年起,4600元及以上的主流手机几乎全部采用了OLED技术,凸显了OLED在高端市场的压倒性优势。
3.OLED技术在低端手机市场的渗透加剧:尽管LCD目前在低端手机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在此价格带手机中OLED的市场份额并不突出,但从统计数据来看,纵向对比下揭示了一个显著趋势——在1000-1999元这个价格区间,OLED手机的市场份额正在稳步增长,从2021年至2023年达到了接近7%的提升。至于1000元以下的市场,OLED技术尚未渗透,但随着小尺寸面板价格的持续下滑以及厂商对低端市场关注度的日渐提高,我们有望在未来看到OLED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OLED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涵盖了材料制造、设备制造以及零件组装等关键领域,为整个产业链提供了基础支撑;中游环节则聚焦于面板制造、模组组装以及驱动芯片的研发与生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下游环节则广泛涉及各类终端应用,如智能手机、电视、显示器等,直接面向消费者市场,是OLED产业链最终的价值体现。
OLED终端材料全球市场规模已达到百亿元,随着未来OLED行业的快速发展,终端材料市场规模仍在快速扩张。根据Omdia统计数据,OLED材料的全球需求量持续增长,从2017年的51.57吨,2020年增长至88.47吨,2022年增长至117.54吨,其中发光层材料占总用量比重为19.16%,通用层材料占比80.84%。而因发光层材料单位价值量较通用层材料更高,其市场容量并非2:8而是更接近4:6。根据Omdia统计数据,OLED终端材料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6.48亿美元,2020年增长值12.95亿美元,2022年增长至约15.67亿美元。据Omdia推算,2023年全球OLED材料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15.67亿美元增至19.58亿美元,同比增长25.02%,2026年OLED材料的市场规模预计增至25.72亿美元。
在面板制造方的成本结构中,OLED有机材料在小尺寸面板中的成本占比约为30%,而在大尺寸面板中更是超过45%,其中发光层材料占比较大,分别在小尺寸和大尺寸面板成本中占据了12%和27%,在OLED面板制造成本中具有关键贡献。
OLED终端材料行业作为OLED面板制造的关键上游环节,其竞争格局深受下游OLED面板厂商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影响。韩国企业如德山集团、LG化学等,依托本土强大的OLED面板制造商如三星、LGD的支持,较早地进入了OLED材料供应链,并形成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其中下游OLED面板市场高度集中,三星和LG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种紧密的产业链整合使得韩国企业在OLED材料市场上具有不可小觑的竞争力。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在OLED终端材料领域较为薄弱,核心专利和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OLED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OLED终端材料国产化率较低,该领域的主要生产厂商以国外企业为主,如UDC、德国默克、杜邦公司、出光兴产、LG化学以及德山集团等,而截至2021年底,国内A股上市公司中,涉足OLED终端材料生产与销售的除莱特光电外仅有奥来德一家企业,凸显出国内在该领域仍需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以提升国产化率和全球竞争力。
市场份额方面,截至2020年,公司在全球OLED有机材料市场的份额约2.46%,相较于国外同行业可比公司份额较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2.莱特光电凭借研发融合成为国内OLED材料龙头,未来有望受益于行业发展及国产化趋势
3.2.1.公司与京东方深入绑定,实现OLED终端材料量产导入和国产替代
2016年,为切入OLED终端材料领域,公司寻找同时具有OLED终端材料技术且具有合作意愿的厂商,此时MS已经为京东方鄂尔多斯工厂持续供货,为京东方的合格供应商。经公司与MS协商,双方决定成立莱特迈思。同年8月,MS向京东方递交《关于业务转移的公函》,申请MS的产品销售和后续与京东方的所有商务事宜全部转移至莱特迈思。2016年9月,京东方完成了MS商务主体变更的程序,正式将莱特迈思纳入其供应商管理体系。2017年,莱特迈思产线建设完成并通过京东方审厂稽核。自2018年起,公司开始向京东方供应自产OLED终端材料,主要为发光层中的RedPrime材料和空穴传输层材料,正式实现了OLED终端材料的国产替代。
依托多年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积累,公司已经建立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研发体系并配备了先进的研发设备。凭借自身的研发优势,公司于2020年4月17日与京东方共同启动了《OLED终端材料联合开发》合作项目,公司方面负责根据京东方的具体需求,研发创新型的OLED终端材料;而京东方则承担相应的工艺优化和其他必要环节,确保对公司所研发的新材料进行高效且准确的测试。通过联合开发,一方面,公司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客户对于新产品、新趋势的要求,针对性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公司可以在共同测试过程中及时得到客户的有效反馈,发现新产品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改进新产品的性能,减少开发的时间及成本。我们认为,此举旨在构建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深度绑定和高粘性合作模式,具有保密性和排他性,为公司在OLED终端材料的研发迭代及以RedPrime为核心的材料持续供应做出有力背书,促进了公司与京东方之间的共赢发展,有利于保持京东方与公司之间采购的可持续性。
自进入京东方供应链体系后,在京东方多次产品迭代过程中,公司同步进行自身产品的迭代,开发了多种具有出色性能的产品,保持了RedPrime材料的持续供应,获得了客户的长期认可。同时,公司拥有自主专利的GreenHost产品于2022年中下旬完成验证,实现小批量订单交付,同年底完成客户端的量产导入,最终在2023年中期达成稳定量产供应,成为公司继RedPrime后的第二个实现量产供应的OLED终端材料,业务规模持续扩大。除京东方外,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于2019年进入了和辉光电的供应链体系,于2020年进入了华星光电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多元化的客户群覆盖。
3.2.2.公司尚有多款材料在研和验证,有望充分受益于产业链下游客户快速扩张
公司依托自身的研发实力和行业经验,致力于为全球知名OLED面板生产公司可以提供高品质专利产品及技术上的支持,重点布局红、绿、蓝三色主体材料和发光功能材料,一直保持着RedPrime、GreenHost材料对头部客户的稳定供货。新产品RedHost材料、GreenPrime材料等在客户端验证进展良好,同时公司与京东方合作开发BlueHost材料,加快推进国产替代。此外,公司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及相关市场需求动向,推出更高功效,更长寿命,并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新材料,并积极进行TADF、超荧光材料的开发以及钙钛矿等其他新材料和设备的研究探索。公司下游关键合作伙伴实力丰沛雄厚,主要在各尺寸OLED显示器件领域深耕,其终端应用广泛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智能穿戴等众多显示解决方案。至2023年中期,公司客户群已经囊括了京东方、天马、和辉、华星光电、信利等知名企业,并不断拓展客户范围,近期已成功引入硅基OLED领域的新客户视涯,且持续向其他潜在客户提交样品进行测试,形成了多元化客户布局。
OLED作为目前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典范,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我们预计公司将全面受益于OLED愈发广阔的终端应用前景、产业链下游客户快速扩张、以及面板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终端材料迭代和需求量提升等诸多积极因素,有望将进一步推动OLED终端材料的国产替代进程,为公司的未来业绩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莱特光电(688150)OLED终端材料国产化先锋-天风证券[郭建奇,唐婕,张峰]-20240406【44页】》